7月2日,在石嘴山市惠農區廟臺鄉李崗村的小麥示范田里,種植大戶鄒金科望著籽粒飽滿、豐收在望的小麥高興地說:“以前有的小麥還沒成熟就枯死了,現在白穗少了,產量就能提高!”這一變化,緣于寧夏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聯合河南農業大學、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等單位研發的小麥莖基腐病綠色防控技術。
小麥莖基腐病是近年我區出現的新成災病害,病原菌復雜且能在土壤中長期存活,抗藥性強,目前尚無抗病品種,防治難度大。據調查,該病害在寧夏的病害白穗率為1%至5%,由于缺乏綠色防控技術,基本處于未防控狀態。
針對這一難題,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項目“寧夏小麥莖基腐病精準監測和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”團隊歷經2年攻關,研發出“精準監測+生態調理”技術。“這項技術不僅治病,還養地。”寧夏農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員、項目負責人郭成瑾介紹,他們通過微生物菌劑與化學農藥復配拌種、生物有機肥施用、化肥減量等核心技術,結合快速檢測技術早發現早預防,在200多畝核心示范區取得顯著成效——小麥莖基腐病防治效果突出,增產15%以上,專用生物有機肥還能改善鹽堿土壤,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。
據了解,該技術已在石嘴山市惠農區、永寧縣望洪鎮及固原市原州區建立3個核心示范基地,根據不同地區土壤和氣候特點制定針對性方案。如惠農區針對鹽堿度高的特點,采用種肥同播生物有機肥等技術;永寧縣結合地下水位高的情況調整施肥方式;固原市原州區則適應干旱少雨特點優化追施時機。同時,通過技術口袋書、宣傳彩頁等形式,培訓農戶200余人次。
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糧食產區,我區小麥產業提質增效意義重大。近日,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現場驗收。專家組通過踏查現場、聽取匯報、質詢評議后,一致認為,該技術使用后,田間試驗設計合理、管理到位、成效顯著。(記者 馬越)